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千百年来,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。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时代,强调勤俭节约既是文化传统传承的过程,也是面向问题的现实回应。节俭不是一阵风,而应该是内化于心、外践于行、化育生命的心灵追求,需要我们在历史中感悟,在实践里形成,在担当中砥砺品格。
节俭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基因,在先秦的时候,墨子就强调“节用”,主张“节俭则昌,淫佚则亡”。汉末诸葛亮曾教育儿子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北宋司马光在《训俭示康》里说过:“人习以奢相高,吾心独以俭相劝,诫其越礼者”,这些论点放之四海而皆准,穿越古今而恒久。北宋的范仲淹“食不兼肉,止于布裘”,却办起义田千亩救灾济困;明代的海瑞身居二品,身后留下白银仅20两,他们用生活的朴素诠释了“俭以养德”的内涵,也成为后人的精神偶像。
节约在新时代获得了时代的意蕴。众所周知,中国每年的食物浪费量大致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需求,而世界上还有上亿的人正在受饥饿的煎熬。人们在挥霍浪费中污染环境,过度消费导致资源耗尽,节俭意味着危机的缓释与遏止,节俭之为人类美德,其实也就是担当。节约于光盘,于垃圾分类,于低碳出行,于生态生活,其实也就是文明提升之体现。卢梭曾言:“俭朴和勤劳是人们的两个最好的医生。”在资源匮乏的当下,节俭正是医治“现代病”的良药。
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。一张打补丁的睡衣穿了73个窟窿,磨坏的衬衫翻过来扣子处露出一绺毛,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反映了共产党人秉政为民、厉行勤俭的思想自觉、政治觉悟和行动自觉。面对新的历史时期,我们也要以上率下,在讲节约、过俭朴的“四个从简”,从检身若不及,才会引领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正气。
发布于:浙江省明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