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9日,我国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正式动工,而印度反对的声音真不小。
就在我们公布消息不到一天的时间,印度新闻电视台主持人帕尔基·夏尔马,就在节目上公开表示:印度应该派飞机去轰炸中国的工地!
这句话挑衅意味十足,但是仔细想来,派飞机来轰炸我们的工程,印度真的有这样的实力吗?
中国只是单纯的想发电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的规模可真不小,它的总投资高达1.2万亿,规划装机容量是三峡大坝的三倍有余,甚至超过了全球前三大水电站的总和。
展开剩余87%一旦建成,每年发的电,够三个三峡用了,为了这个宏伟目标,中国工程师们花了五年时间反复论证,拿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设计:在雅鲁藏B大峡谷的拐弯处,直接凿穿山脉,用隧道把江水引过去,“截弯取直”。
这就像给一条奔腾的巨龙走了条捷径,利用那几百米高的天然落差发电,整个工程超过九成的设施都藏在地下,再配上智能岩爆预警系统,对下游水量的波动能控制在3%以内。
这样的工程是利国利民,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,但是在印度眼里,却成了一枚悬在头顶的定时炸弹,所以印度国内争议四起。
印度为何会害怕印度那边反对我们建造这个水电站理由很简单,他们担心中国会关闸断流,让下游的印度东北六邦陷入干旱,或者开闸泄洪,制造一场人为的滔天洪水。
他们这种对“水武器”的恐惧,其实也挺正常的,因为把水当成武器来用,恰恰是印度自己玩得最熟练的把戏。
之前在面对下游的巴基斯坦,印度不止一次地暂停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,眼睁睁看着巴铁的大片麦田枯死,兴致来了,还会突然开闸放水,淹没巴控克什米尔的村庄农田。
自己手里拿着锤子,看谁都像是钉子,印度正是用自己霸道惯了的逻辑,去揣测中国的动机,可他们似乎忘了,或者说不愿意承认,中国早已公开承诺,这个工程遵循“不截流、不改道、不蓄水”的原则。
中国工程不但对印度没有坏处,甚至还有好处那么,印度的担忧,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吗?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奔流,出境后才成为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。
但中国出境的水量,其实只占到下游河流总水量的6%到25%之间,其余大部分都来自印度境内和孟加拉国的降雨和支流汇入。
更关键的是,这个超级水电站的核心玩法,是利用巨大的水位落差,而不是靠囤积水量。
打个比方,它更像一个超级瀑布发电机,吃的是高度差带来的势能,而不是湖泊里的存量,所以,它对下游的水量影响微乎其微。
讽刺的是,这种大型水利枢纽从长远看,反而是下游的福音,它强大的调节能力,能有效削减洪峰,在旱季又能稳定补水,大大降低下游地区遭受洪水与干旱侵袭的风险,这种显而易见的好处,印度却选择视而不见。
印度想轰炸,也得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回到那位电视主持人的“轰炸论”,这更像是一场缺乏常识的梦呓,我们不妨做个沙盘推演,看看印度空军要执行这个任务,得闯过几道鬼门关。
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深处,海拔超过3000米,距离中印边境的实际控制线超过400公里,能够翻越这样海拔的,理论上印度估计也就只有苏-30MKLI这样的战机了。
这意味着,印度的苏-30MKI这种重型战机,必须从平原机场起飞,挂满沉重的钻地弹,然后玩命地往上爬,去挑战喜马拉雅山脉的天险。
可它在满载状态下的实用升限,连2800米都不到,飞过去都费劲,更别提作战了,想用导弹?他们最先进的“布拉莫斯”巡航导弹,极限射程只有290公里,根本够不着,这还只是第一关。
如果真的过了第一关,迎接他们的,将是解放军在西藏早已部署好的天罗地网,半径400公里的S-400防空系统,足以覆盖整个边境空域。
天上的歼-16D电子战机,能让来袭的印度战机变成睁眼瞎,像幻影-2000这种雷达反射面积不小的飞机,恐怕刚接近实控线,警报声就已经在解放军的指挥中心里响成一片了。
更要命的,是后勤,高海拔作战,后勤就是命脉,而这恰恰是印军的死穴,他们在边境只有3个前线机场,连个像样的高原机库都缺,一到冬天,三分之一的苏-30MKI能被冻到趴窝。
而中国这边,光是西藏就有8个永备机场和大量地下机库,无论战机出动数量还是反应速度,都能形成碾压。
如果印度真的头脑发热,恐怕他们的飞机还没看到中国工地长什么样,自己的机场就已经先被远程炮火给端了。
中国在造福于民,印度却在忙着制造敌人中国修建雅鲁藏布江水电站,规划里清清楚楚地写着,要向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输送清洁电力,这是典型的“外送消纳”共赢模式。
中国想的是,用基建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,大家一起赚钱,印度想的是,你要用基建来害我,我得想办法搅黄你。
当中国在挑战工程极限,为西部发展和清洁能源铺路时,印度搁置了12年的同类项目,因为环评和原住民抗议再次陷入停滞。
当中国的基建给人民带来廉价电力和发展机遇时,印度修建的四十多座大坝,却让数千家庭流离失所,催生了上亿的贫民窟人口。
他们自己修的水电站,反而成了悬在自己人民头上的“武器”,或许,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臆想和对抗上,印度真该回头看看,自己的人民到底需要什么。
发布于:河南省明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