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十月怀胎恩重,三生报答轻这句古训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,让我们从小就懂得父母养育之恩深似海;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,更是镌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......然而历史长河中,却出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异数——一个流淌着中国血液的人,不仅从未向母亲倾诉过内心的挣扎,反而为英国殖民者肆意掠夺新疆资源推波助澜,给这片沃土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。这个悲剧的源头,要从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段往事说起。
1863年早春二月,李鸿章在肃清上海周边太平军后,将战略目光投向了太平天国在江南的军事重镇苏州。这座千年古城城墙高耸,护城河环绕,太平军在此构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。李鸿章亲率的淮军与戈登指挥的常胜军屡攻不下,战事陷入胶着。就在此时,前线密探传来捷报——太平天国守将郜永宽有意献城投降。
展开剩余77%经过多轮秘密磋商,双方最终达成协议。为表诚意,郜永宽不惜斩杀同僚谭绍光,献上其首级;而戈登则以军人荣誉担保降军安全。就在受降前夕,李鸿章却从城内细作处获得密报,察觉降军似有异动。1863年寒冬腊月二十六日,李鸿章在军营设下鸿门宴,当郜永宽等八位降将酒至半酣时,埋伏的刀斧手突然杀出,将众人当场格杀。随后淮军血洗苏州城,街巷间尸横遍野,护城河水尽赤。这场背信弃义的屠杀激怒了戈登,他持枪欲找李鸿章拼命。为平息事端,李鸿章暗中差人送去七万两白银犒军,并请来英国传教士马格里居中调停。正是在调解过程中,马格里邂逅了郜永宽的女儿——一位气质如兰的江南闺秀。
两人一见钟情,终成眷属。他们育有三女一子,李鸿章亲自为这个混血男孩赐名继业,寄望他能继承父志,报效中华。在马格里的斡旋下,中英紧张关系得以缓和,这位英国人也因功被调任金陵制造局总办,成为晚清军工现代化的重要推手。此后二十余年间,马格里始终秉持公义,在诸多涉外谈判中竭力维护中国权益,为积贫积弱的晚清保留了一线生机。
然而其子马继业的人生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歧路。因混血身份,他从小就饱受歧视——在英国孩童眼中他是中国佬,在中国玩伴嘴里又成了洋杂种。这种身份撕裂在他1875年随父返英后愈演愈烈,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流社会对东方血统的鄙夷,使他逐渐滋生出对中国的病态仇恨。
讽刺的是,这个心理扭曲的混血儿却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。及冠之年就已精通中、法、俄、波斯等五国语言,在军事测绘、外交谈判等领域更是展现出过人才能。但因血统问题,他始终求职无门。直到1890年,22岁的马继业才借父荫进入英属印度政府,开始了他的殖民生涯。
在印度期间,马继业被派往锡金参与所谓的帕米尔划界,实为英国窥伺西藏的阴谋。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,他很快被委以新疆谈判重任,由此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卖国之路。随着职务升迁,他于1898年调驻塔里木盆地,英国殖民者的贪婪目光终于锁定了新疆沃土。在担任英属印度驻喀什噶尔政治代表的二十八年间,马继业周旋于中、英、俄三国之间。为取得中国官员信任,他时而以李公子自居,行跪拜大礼;时而又以马大人身份,在道台丧礼上披麻戴孝。这种精湛的变脸表演,使他成功打入新疆官场核心圈。
1908年日俄战争后,马继业趁俄国势力衰退之机,推动英国驻喀什领事馆的建立,并自任首任领事。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,他更变本加厉地掠夺新疆矿产,甚至专门修筑公路盗运敦煌文物。据不完全统计,经其手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达万余件,其中不少至今散落在大英博物馆等机构。
这个数典忘祖的叛国者,最终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孤独离世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尽管他毕生为英国效力,殖民当局始终未给予其正式英国公民身份。与他父亲马格里终生护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马继业将全部才华都用在了出卖祖国上。诚然,种族歧视给他的心灵留下了创伤,但他选择将仇恨转嫁给自己的血脉根源,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。这正应了那句古训:以德报怨,唯有至善之人方能为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明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