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冬,朝鲜半岛风雪交加。联合国军指挥部内,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紧锁眉头盯着地图。
这位曾纵横太平洋、令日本天皇俯首的“战争之神”,竟在朝鲜遇上劲敌——并非知名老将,而是两位东方年轻军长。
麦克阿瑟在致华盛顿电报中称:“这两位东方将领狡猾危险,战术超预期,所部战力极强。”美军士兵私下称其“东方魔鬼”。
这两人分别指挥第38军、第40军,1950年10月19日夜率部跨过鸭绿江,将在异国与美军较量,书写传奇。
01
1950年10月19日夜,第40军军长温玉成率部首批跨过鸭绿江。
他亲率118师昼夜疾驰,于25日凌晨抵达温井地区,即令353团抢占北镇至温井公路两侧战略要点。
与此同时,第38军军长梁兴初指挥部队急行军120公里,于24日深夜控制熙川以北关键隘口。
10月25日上午10时,温玉成在温井附近指挥118师354团设伏,全歼南朝鲜第6师先头侦察队,缴获火炮12门;
同日黄昏,梁兴初指挥113师在熙川以南突袭南朝鲜第8师侦察分队,击毙敌军30余人。
两位战将一东一西形成犝形攻势,志愿军司令部内,彭德怀凝视作战地图突然击掌:"双雄过江,首战破敌!"这场开门红令麦克阿瑟惊觉:中国军队已大规模参战。
当日深夜,温玉成接获情报:美军第24师正从云山向温井推进。
他连夜调整部署,令118师354团在温井以北构筑阻击阵地,353团迂回至敌军侧后。
26日清晨,美军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,温玉成下令开火,志愿军密集火力瞬间覆盖敌军。激战两小时,击毁坦克3辆,击毙敌军50余人。此战验证了中国军队对美军作战能力的初步判断。
梁兴初在熙川方向同样察觉战机。
他命令113师337团在清川江渡口设置反坦克障碍,338团在公路两侧山崖预埋炸药。
27日下午,美军第2师坦克纵队进入伏击区,梁兴初亲自按下电钮,山石崩塌摧毁9辆坦克,阻断道路6小时。
此役开创志愿军以简易工事击毁现代化装甲部队的先例。
两位军长每日通过电台向司令部汇报战况。温玉成发现南朝鲜军撤退时遗弃大量物资,立即建议:"敌军士气低落,建议乘胜追击。"
梁兴初则指出:"美军机械化部队撤退迅速,需防其反扑。"彭德怀综合判断后下令:"40军巩固温井阵地,38军继续监视熙川之敌。"
这种张弛有度的指挥艺术,为后续战役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02
10月28日,温玉成通过侦察得知:美军第24师19团正沿温井至云山公路推进。
他立即调整部署:118师354团在正面构筑三道防线,120师359团迂回至敌军侧后。
为确保战役突然性,他命令部队白天隐蔽,夜间秘密接近敌军。
29日凌晨,美军进入伏击圈。温玉成在指挥所通过望远镜观察:敌军坦克开道,步兵乘车跟进,完全暴露在开阔地带。
他抓住战机下令:"炮兵集中火力打击坦克纵队!"
瞬间,36门迫击炮齐发,首轮齐射即击毁5辆坦克。
敌军顿时混乱,温玉成果断命令:"全线出击!"
志愿军战士从阵地跃起,与敌军展开白刃战。
激战中,354团2营发现敌军指挥所。营长王海峰带领突击队直插敌阵,击毙敌军团长以下军官20余人。
与此同时,359团成功切断敌军退路,将美军19团包围在温井河谷。
温玉成冒着敌军炮火到前沿观察,发现敌军正组织突围,立即命令:"调预备队封锁缺口!"
10月31日夜,温玉成决定发起总攻。
他亲自带领参谋人员到354团阵地,用步话机直接指挥炮兵射击。总攻开始后,志愿军火力覆盖敌军阵地,突击队迅速突破防线。
经过3小时激战,全歼美军19团第3营,重创第1、2营。
此战毙伤俘敌2100余人,击毁坦克18辆,缴获火炮42门。
战后温玉成在总结会上指出:"此战证明,只要战术得当,装备劣势可以部分弥补。
关键在于:一要选择有利地形,二要集中火力打击要害,三要敢于近战夜战。"
他的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。
美军对这次失败进行深刻反思。其作战报告承认:
"中国军队表现出惊人的战术灵活性和顽强战斗意志,特别是夜间作战能力远超预期。第24师的失败,暴露出我们对山地作战准备不足。"
03
10月26日,梁兴初获悉美军第2师正从平壤向熙川推进。
他立即命令113师337团在清川江渡口构筑反坦克障碍,338团在公路两侧山崖埋设炸药。
为增强防御效果,他亲自设计"立体防御体系":地面设置反坦克三角锥,山崖预埋炸药,空中安排高射机枪封锁航线。
27日下午,美军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区。
梁兴初在指挥所通过电话了解战况:337团成功阻滞敌军坦克,338团埋设的炸药被敌军工兵排除大半。
他当机立断:"执行第二方案!"命令部队引爆预留炸药,同时出动预备队从侧翼突击。
瞬间,山石崩塌阻断公路,志愿军火力从三面射来,美军遭受重大损失。
11月2日,梁兴初面临更大考验。美军第2师在飞机、坦克支援下,向飞虎山发起猛攻。他命令112师335团坚守阵地,同时调整防御部署:白天以少数兵力牵制敌军,夜间组织小分队袭扰。这种"弹性防御"战术有效消耗敌军战力。
激战至11月4日,敌军改变战术:集中炮火轰击志愿军阵地,然后步兵发起集团冲锋。
梁兴初立即调整:将部队撤至第二道防线,保存有生力量。
当敌军占领表面阵地后,他命令:"组织反冲击!"志愿军突然从侧翼杀出,将敌军赶出阵地。
11月5日,梁兴初判断敌军已到强弩之末。他集中全军火炮对敌军阵地实施火力覆盖,同时命令112师发起总攻。
经过2小时激战,粉碎敌军最后的总攻企图。此战成功阻滞东线敌军14天,为西线温井大捷创造有利条件。
战后梁兴初总结:"面对优势装备之敌,必须做到:一要善于利用地形,二要灵活调整战术,三要保持战斗意志。"他的经验对后续作战产生深远影响。
美军对熙川阻击战印象深刻。其战史记载:"中国军队表现出超乎想象的坚韧和战术创新能力。特别是他们利用地形设置障碍的技巧,极大迟滞了我军进攻速度。
第2师的损失证明,单纯依靠火力优势无法取得胜利。"
04
温井、熙川战斗结束后,温玉成和梁兴初并未停歇。
根据志愿军司令部命令,40军向宁远方向推进,38军向德川方向机动。
两位军长密切配合,形成新的战略态势。
11月10日,温玉成获悉南朝鲜军第7师正在宁远集结。
他命令118师354团夜间渗透敌军防区,353团在次日拂晓发起攻击。
战斗打响后,354团突然出现在敌军后方,切断退路;
353团从正面猛攻,仅用2小时即全歼敌军1个营。
梁兴初在德川方向同样取得战果。他指挥113师利用夜间隐蔽接近敌军阵地,次日凌晨发起突然攻击。
敌军在睡梦中被惊醒,仓促应战。
经过4小时激战,113师攻占德川外围要点,为后续战役创造条件。
两位军长的成功引起麦克阿瑟警觉。他命令美军第8集团军加强防御,同时调集预备队准备反扑。
但温玉成和梁兴初已预见敌军动向,他们命令部队巩固阵地,储备物资,准备迎接更大规模战斗。
11月15日,志愿军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。
彭德怀特别表扬40军和38军:"温玉成、梁兴初两位同志指挥有方,部队作战勇敢。要总结经验,准备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。"
这次会议为第二次战役定下基调。
会后,温玉成和梁兴初立即返回部队。他们分别召开作战会议,传达司令部指示,研究下一步作战方案。
温玉成强调:"要继续发扬近战夜战优势,同时注意提高火力打击效果。"
梁兴初则指出:"要加强对敌军机械化部队的研究,找出更有效的对抗方法。"
两位军长还加强了部队政治工作。他们深入基层连队,动员官兵保持高昂斗志。
温玉成在354团讲话:"我们打败了美军王牌师,证明中国军队是不可战胜的!"
梁兴初在112师强调:"再接再厉,争取更大胜利!"
在志愿军司令部的统一统筹部署下,两位将军已着手为即将打响的第二次战役展开各项筹备工作。
这一次,他们决意给麦克阿瑟送上一份令其毕生难忘的“馈赠”,要让这位久负盛名的美国将领,彻底领教中国军队的强悍战力与中国将领的卓越指挥……
05
温玉成回到40军军部后,立刻召集各师师长召开作战会议。
他将一张标注密密麻麻的朝鲜地图铺在桌面上,手指沿着宁远至价川的公路移动:
“根据司令部情报,美军第24师残部已与南朝鲜军第7师汇合,在宁远外围构筑了三道防御阵地。”
“我们118师仍担任主攻,从正面突破后直插敌军纵深;120师负责迂回,务必在总攻发起后4小时内切断敌军向价川的退路。”
话音刚落,118师师长举手提问:“军长,美军这次配备了更多坦克,咱们的反坦克手雷和炸药包恐怕不够用。”
温玉成早有准备,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清单:“我已经向司令部申请补充了500枚反坦克手雷和200公斤炸药,明天一早就能送到各团。”
“另外,每个营挑选10名战士组成反坦克小组,专门对付敌军坦克,战前会进行3天专项训练。”
与此同时,梁兴初在38军军部也在进行部署。
他盯着德川地区的地图,对113师师长说:“你们师的任务最关键,要在总攻前一夜隐蔽穿插到三所里,阻断美军第2师和第25师的退路。”
“这段路程有70公里,全是山路,必须在12小时内赶到,不能暴露任何行踪。”
113师师长面露难色:“军长,夜间行军加上山路,还要携带装备,12小时赶到难度太大。”梁兴初语气坚定:“没有难度就不叫硬仗!告诉战士们,这次穿插关系到整个西线战役的成败,就算跑断腿也要按时到达。”
“我会让后勤部门准备足够的干粮和水壶,每个连再配两名向导,确保路线不偏差。”
筹备期间,温玉成和梁兴初还通过电台保持密切联系。
温玉成得知38军穿插任务艰巨,主动提出:“我让120师在宁远战斗发起后,派一个团向德川方向佯攻,吸引敌军注意力,减轻你们113师的压力。”
梁兴初当即回应:“多谢老温!等战役结束,我请你喝咱们家乡的高粱酒。”这种默契的配合,为后续战斗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。
11月24日,麦克阿瑟的“圣诞节攻势”正式打响。
美军第8集团军从西线向北推进,第10军从东线向江界方向进攻,企图在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。
麦克阿瑟在东京的指挥部里,对着记者自信地宣称:“我军的攻势势不可挡,中国军队根本无法抵挡我们的钢铁洪流,士兵们很快就能回家过节。”
然而,麦克阿瑟不知道的是,温玉成和梁兴初早已布好了天罗地网。
40军在宁远附近隐蔽待命,战士们趴在雪地里,紧握着手中的武器,眼睛紧紧盯着敌军前进的方向;38军113师则在夜色的掩护下,开始了艰难的穿插行军。
06
11月25日黄昏,志愿军西线部队发起总攻。温玉成站在40军指挥所的山坡上,看着远处美军阵地的灯光,拿起步话机下令:“118师,发起攻击!”
随着命令下达,118师354团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阵地。
美军凭借工事和坦克火力顽强抵抗,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志愿军战士身边。
354团2营营长亲自带领反坦克小组冲锋,他抱着炸药包,利用地形掩护,一步步靠近敌军坦克。
当距离坦克只有10米时,他拉开导火索,将炸药包塞进坦克履带,随后迅速翻滚到一旁。“轰隆”一声巨响,坦克瘫痪在原地。
就在正面战斗激烈进行时,120师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迂回。
359团团长带领部队沿着山间小路快速前进,途中遇到一处敌军哨所。
为了不暴露行踪,团长命令战士们用刺刀解决敌人。
战士们悄悄摸到哨所附近,趁敌军哨兵不注意,迅速冲上去将其制服,整个过程没有发出一点声响。
午夜时分,120师成功到达宁远以南的公路交叉口,立即构筑防御工事。
没过多久,一队美军汽车沿着公路驶来,企图向价川撤退。
359团团长一声令下,志愿军战士们立即开火,子弹和手榴弹瞬间飞向敌军汽车。
美军毫无防备,汽车纷纷中弹起火,士兵们四处逃窜,很快就被志愿军歼灭。
温玉成接到120师完成迂回的报告后,嘴角露出一丝微笑。
他拿起步话机,对118师师长说:“敌军退路已断,全力进攻,务必在天亮前全歼宁远之敌!”118师官兵士气大振,发起新一轮猛攻。
到26日清晨,40军成功攻克宁远,歼灭美军第24师残部和南朝鲜军第7师共5000余人,缴获坦克23辆、火炮60余门。
战斗结束后,温玉成来到阵地视察。他看着满地的敌军装备,对身边的参谋说:
“把这些缴获的装备尽快清点登记,能用的交给后勤部门维修,分给各部队补充装备。另外,让卫生队抓紧救治伤员,掩埋牺牲的战士。”
07
与温玉成在宁远发起攻击的同时,梁兴初指挥的38军113师正在进行着一场生死时速的穿插。
113师官兵背着武器装备,在崎岖的山路上快速前进。
山路被大雪覆盖,又滑又陡,战士们经常摔倒,但他们爬起来继续前进,没有人叫苦叫累。
途中,部队遇到一条结冰的河流。河面冰层不厚,无法承载人员和装备。
113师师长当机立断:“徒涉过河!”战士们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河水中,刺骨的河水冻得他们牙齿打颤,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队形,快速向对岸前进。
经过11个小时的急行军,113师终于在26日凌晨到达三所里。
此时,美军第2师的先头部队距离三所里只有10公里。113师官兵来不及休息,立即在三所里公路两侧构筑防御工事。
战士们用铁锹挖战壕,用石块垒掩体,很快就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。
清晨6时许,美军第2师的先头部队到达三所里。
当他们发现公路两侧的志愿军阵地时,顿时惊慌失措。
美军指挥官立即下令发起攻击,坦克和步兵轮番冲锋,但都被113师官兵顽强击退。
梁兴初接到113师到达三所里的报告后,立即命令112师和114师向德川发起攻击。
112师335团在飞虎山地区与美军展开激战,战士们凭借有利地形,打退了美军多次进攻。
114师则从侧翼迂回,很快就突破了美军的防御阵地,与112师汇合,共同攻克了德川。
德川失守后,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意识到情况危急,命令美军第2师和第25师向安州方向撤退。
但此时,113师已经在三所里和龙源里建立了两道防线,彻底切断了美军的退路。
美军为了突破防线,动用了飞机、坦克和重炮,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。
113师官兵在没有空中支援、装备落后的情况下,依然坚守阵地,与美军展开殊死搏斗。
在龙源里防御战中,113师337团1连坚守在一个小山头上。
美军出动了10余辆坦克和两个营的步兵,向1连阵地发起猛攻。
1连官兵伤亡惨重,连长和指导员都牺牲了,但剩下的战士依然没有退缩。
他们用步枪、手榴弹和反坦克手雷,一次次打退美军的进攻。
最后,1连只剩下7名战士,他们依然坚守在阵地上,直到大部队赶来。
08
随着宁远和德川的攻克,以及三所里、龙源里的成功阻击,志愿军在西线形成了对美军第8集团军的包围态势。
麦克阿瑟得知这一消息后,震惊不已,他没想到中国军队竟然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术水平。
他立即下令美军第8集团军向平壤方向撤退,同时命令美军第10军从东线增援西线。
但温玉成和梁兴初早已预见了麦克阿瑟的动向。
温玉成命令40军118师向价川方向追击,120师向安州方向推进,切断美军的撤退路线。
梁兴初则命令38军113师继续坚守三所里和龙源里,112师和114师向价川方向进攻,与40军形成夹击之势。
11月28日,40军118师在价川以南的嘎日岭与美军展开激战。
嘎日岭地势险要,公路两侧都是悬崖峭壁,美军在这里部署了一个营的兵力,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。
118师354团团长决定采用夜袭的战术,他挑选了50名精干的战士组成突击队,从悬崖峭壁上攀爬上去,绕到美军阵地后方。
深夜,突击队悄悄爬上悬崖,突然向美军阵地发起攻击。
美军毫无防备,顿时陷入混乱。118师主力趁机发起猛攻,很快就攻克了嘎日岭,歼灭美军300余人,缴获火炮10余门。
与此同时,38军112师和114师也在价川以北与美军展开激战。
112师335团在松骨峰地区与美军第2师的一个团遭遇,双方立即展开战斗。
松骨峰是一个海拔不高的小山包,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控制了松骨峰,就等于控制了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。
美军为了夺取松骨峰,动用了飞机、坦克和重炮,对335团阵地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轰炸。
随后,美军步兵发起冲锋,335团官兵顽强抵抗,与美军展开白刃战。
战士们用刺刀、枪托甚至石头与美军搏斗,阵地多次易手,但最终还是被335团牢牢控制在手中。
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,志愿军在西线共歼灭美军第2师、第25师和南朝鲜军第1师、第7师等部队共2.3万余人,击毁和缴获坦克150余辆、汽车2000余辆、火炮200余门。
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在撤退途中,乘坐的汽车与一辆南朝鲜军的卡车相撞,当场死亡。
09
12月24日,圣诞节这天,志愿军已经推进到“三八线”附近。麦克阿瑟的“圣诞节攻势”彻底破产,他向华盛顿发出了一份沮丧的报告:
“中国军队是一支强大的、训练有素的军队,他们的指挥官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。我们严重低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,这次战役的失败,给美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”
此时,温玉成和梁兴初正在前线视察部队。温玉成看着战士们脸上的笑容,对梁兴初说:“老梁,咱们给麦克阿瑟的‘馈赠’,他应该收到了。”
梁兴初笑着回答:“是啊,这份‘馈赠’让他终身难忘。咱们中国军队用实力证明,任何强大的敌人都吓不倒我们。”
在这次战役中,温玉成和梁兴初之前埋下的伏笔都一一得到了兑现。
温玉成提前准备的反坦克装备和训练,在宁远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有效打击了美军的坦克部队;
梁兴初精心策划的113师穿插任务,成功切断了美军的退路,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两位将军的协同配合,更是展现了中国将领卓越的指挥艺术,他们的战术和策略,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案例。
战后,志愿军司令部对40军和38军进行了通令嘉奖。
彭德怀在嘉奖令中写道:“40军和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,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战术水平。
温玉成、梁兴初两位同志指挥有方,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希望各部队以他们为榜样,再接再厉,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努力。”
温玉成和梁兴初没有因为胜利而骄傲自满,他们立即投入到新的战斗准备中。
他们知道,美军不会轻易放弃,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艰巨。
但他们坚信,只要中国军队团结一心,运用正确的战术,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敌人,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尊严。
在朝鲜战场上,温玉成和梁兴初这两位“铁血双雄”,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,书写了中国军队的辉煌篇章。
他们的故事,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的精神财富,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。
明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